圉镇镇蔡邱屯村位于杞县南部铁底河畔的圉镇、板木、付集三乡交会处,始建于公元200年左右,是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守墓屯军形成的历史文化村落。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党水东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的红色堡垒村,现已被列为杞县红色革命遗址和于镇镇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基地。
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村庄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提出以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为发展核心,以全村“重塑村魂谋发展、共同富裕强村基”为奋斗目标,以生态绿色循环的理念进行农业产业化、居住社区化改造为建设主线,以“记忆乡情、留住乡愁”发掘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村庄自豪感为精神动力,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村庄高标准发展规划,指导村庄各项产业和社会事业的进行,以“三步发展”分阶段展开规划实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共同富裕,探索出独具豫东平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蔡邱屯村区位资源及村情村貌现状
蔡邱屯村东距106国道3公里紧依在建兰沈高速杞南出口,西距S213省道3公里,铁底河在村东蜿蜒流过,周围河渠贯通村内坑塘环绕,周边均为基本农业生产区域,无工业和污染生产企业,村内自然地貌及本土林木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村内外路网完善,传统民居保持良好且村风淳朴,具有生态环境清幽、交通出行便利的区位优势。
村庄现有人口5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经商300余人,村内从事农业生产人口100余人),村庄占地230余亩(其中宅基院落占地近120亩,荒地约60亩,坑塘50亩);村内土地资源丰富且闲置荒地坑塘较多,但因区片分割较零散,现状难以综合利用。村庄耕地约800亩被铁底河从中穿行而过分为河东区(300余亩沙土地),河西(400余亩淤土地),铁底河另有近千米长河道滩涂地130亩可开发利用。村庄属于黄淮海国家农业高效示范区核心片区,区域内土壤肥沃土质具有多样性特有品质,有沙土地、淤土地和半沙半淤地三种土壤类型,适宜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蔬菜等各类作物的生长。
村庄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全县有名的农业副业先进村,传统特色工艺和产业有:木工家具、手工灯笼、芦苇编织、刺绣织布、孵化小鸡、红薯醋、豆腐、焦饼、瓜粬酵母、巻莲、养鱼、莲藕、果园、蔬菜种植等,很多特色手工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性传承。
蔡邱屯村产业发展定位和土地利用原则
根据村庄区位资源及村情村貌现状,首先要把握好村在县域镇域的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我县是农业大县和革命老区,我村土地资源丰富红色革命遗址初步恢复,应定位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种植、牛羊鸡鸭养殖、果林景观、林下经济、蔬菜种植、水面养殖种植、特色手工、传统食品加工、农业休闲和红色旅游等产业。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和研究在兰沈高速杞南站口开通后,有可能形成的由106国道付集、宗店、板木至S213于镇段红色旅游休闲农业经济廊带和铁底河水上生态红色旅游通道的乡域合作区域发展机遇;其次村域发展要按照“看得见水、记住乡愁”的要求,以村全域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的视角,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宅基地使用各项土地法规政策,兼容多样化、村庄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不同历史时期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第三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坚守环境生态保护底线,恢复村庄千年自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水系贯通,将海绵村庄建设思路融入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以高标准地下雨污管网建设与大范围生态绿化相结合,对村内雨污水进行收集净化,增强村庄抗洪排涝功能,加大村内坑塘的水源涵养能力,以产业循环、生态循环与绿色能源利用相结合,将太阳能屋顶发电作为村庄生活、产业生产及水系循环的动力源,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形成优质生态环境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蔡邱屯村土地利用布局和实施阶段发展目标
根据村庄村情村貌现状、产业发展定位和土地利用原则,预测人口发展及建设用地规模,统筹规划村域各项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同时遵循“底线优先”原则,以基本农田、交通廊道、生态廊道及基础设施等为框架,明确村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布局,明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村庄建设的主要区域。形成土地利用的“一中心、二片区、三廊道”和产业发展的“一主导、二支柱、三循环”的规划框架,合理确定基本农作物种植区、经济作物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水产种植区、畜牧业养殖区、仓储区、生态廊道、居住区、文化公共活动区、特色民居保护区、产业加工区、商业和旅游服务区等功能片区。
村庄土地利用的“一中心”是以村落现状范围结合耕地保护红线确定村庄建设核心,布局4个居住小区及预留用地约60亩;1个公共活动区包括东汉蔡邕文姬文化馆、红色革命村史馆、农耕文化科技馆、村民文化广场、传统民居区、养老院、幼儿园等共约15亩;村内道路15亩、生态廊道30亩、1个商业旅游区包括餐饮、停车场、娱乐、商超等约10亩、2个水产养种植60亩和2个畜牧业区40亩等各项设施,以环村土丘与生态廊道成为村庄闭合的空间边界,在周边形成村庄抵御汛灾的安全屏障和耕地保护的生态红线。“二片区”是以铁底河为界的河东片区与河西片区,河东片区指铁底河以东300余亩沙土地基本农田范围,该片区定位为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基本作物种植区;河西片区指铁底河西、板于乡道北、环乡路东、生产干渠南的围合范围,包括河西400余亩淤土地基本农田和村庄230余亩建设生产用地,该片区定位为生态休闲农业区,以铁底河生态水资源、优质特色作物种植、村南与村北蔬菜种植、环区域生态果林沟渠廊道带为扩展空间,通过田间生产和村内交通路网将红色遗址、特色民居区、环村坑塘水系、畜牧业养殖区进行有效连接,形成河沟塘贯通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色田园综合体。“三廊道”是指村内水系生态廊道、环村土丘生态廊道、河西片区环农田果林廊道,廊道根据地形采取土丘坡地、林荫小道相结合,兼具景观、功能和经济产出效益。
产业发展的“一主导”是指以发展现代高效循环农业和村庄居住社区化改造为主导,以生态建设和绿色能源利用促进各项产业协调发展。“二支柱”以发展畜牧水面养种植和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村庄社区化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三循环”一是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发展循环、二是功能片区水系利用循环、三是绿色能源和各项产业垃圾的生态利用循环,通过三种循环使生产、居住、旅游达到生态和谐共融形态。
蔡邱屯村发展的目标途径与前景展望
通过发掘村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村魂重塑,形成“不怕牺牲勇斗争、敢为人先争创业、团结协作谋发展”的蔡邱屯精神,增强村庄自豪感并使之成为新时期发展的精神动力;以生态绿色循环的理念融合“记忆乡情、留住乡愁”“蔡邱屯是我家、建设发展靠大家、”的村庄情感,把原生态保护是发展最大资本观念贯彻到村庄农业产业化、居住社区化改造的整个过程中,将耕地以流转出租、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农场或专业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经营。将闲置零散的宅基地和荒坑荒地这些荒废生产资源,用自愿入股、置换安置和流转补偿的方式对资源进行股份制改造整合进行集中建设,使之转化为可连片开发利用的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并注入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积极进行产业项目的谋划,利用项目发动村民产业入股、争取国家项目和金融贷款支持等路径筹措发展资金,打造发展牛羊畜牧、水面养殖、旅游设施等支柱产业,打通资源闲置→资产空白→资金匮乏的发展瓶颈,壮大村庄发展经济基础,通过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对全村人力资源利用进行调整和优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使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得到相互协调促进发展,使全体村民人人是股东调动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村民通过财产性收益和劳动所得形成租金收益+劳动报酬+股权分红的综合收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强村基”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郑怀胜介绍,计划采取“三步发展”分阶段展开规划实施。第一步2021年--2023年用三年时间完成村庄发展规划及各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建立村庄公司+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和生产的组织架构;完成村庄耕地的土地流转,开展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根据资金条件适时开展重要生态、产业节点区域的居住小区改造试点,形成村庄发展框架和各项产业雏形,培育出村庄集体经济基础。第二步2024年--2026年用三年时间村庄集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宅基地荒地的股份制改造和管网建设开始展开,初步形成各项产业发展循环体系,湖面水系及生态外环基本贯通成型,形成村庄生态体系与田间生态的初步融合。第三步2027--2030年用4年时间村庄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壮大发展,完成居住社区化改造,红色遗址扩建、“三馆一场”公共设施、传统民居、三环生态廊道、湖面水系、管网基础设施等按规划全面完成,各项村庄产业完成高质量形成全面循环发展。
用十年时间全面完成村庄农业产业化、居住社区化改造,届时村庄将形成农业、水产、畜牧业、林果业和红色革命、汉文化、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的全闭合绿色生态产业链,形成土丘、森林,湖面内外循环水系、花海的优美环境,村内碧荷连天、荷鸭嬉戏,放眼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审:王开开
二审:蔡春泽
三审:郑怀胜
一校:赵希锐
二校:闫永军
三校:关铁宪